秋冻不能简单地理解为“少穿衣服”,应根据4个原则科学进行。
秋冻必须顺应天时
初秋时节,暑热未消,气温偏高,气候变化比较平缓。此时,少穿点衣服,使身体略感觉凉意,适当“冻一冻”是有益健康的。
晚秋时节,气候变化较大,早晚温差增加,一旦有强冷空气活动,气温急剧下降时,就应及时、适当地增衣保暖。此时若再一味的强求“秋冻”,就会适得其反。
南北方秋冻有区别
我国南北方气候差异较大。
南方秋凉来得较晚,昼夜温差变化不大,甚至入冬后也不太冷,因此不必过早、过快地添衣,应适当延长“秋冻”的时间。
而北方秋凉来得较早,昼夜温差变化大,早晚气温较低时应及时增添衣物,以防着凉。
4个部位要捂好
01.腹部
上腹受凉容易引起胃部不适,甚至疼痛,特别是有胃病史的人更要加以注意。
下腹受凉对履行伤害大,容易诱发痛经和月经不调等,经期妇女尤其要加以重视。
02.双脚
脚是人体各部位中离心脏最远的地方,血液流经的路程最长,而脚部又汇集了全身的经脉,所以人们常说“脚冷,则全身冷”。
全身若冷,机体抵抗力就会下降,病邪就有可能乘虚而入。
03.脖子
这个部位受凉,向下容易引起有肺部症状的感冒;向上则会导致颈部血管收缩,不利于脑部供血。
04.肩膀
肩关节及其周围组织相对比较脆弱,容易受伤。
3类人千万别冻

心脑血管疾病
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应注意保暖,根据气温变化随时增减衣物。这是因为,当身体受到寒冷刺激后,交感神经会比较兴奋,全身毛细血管收缩,血液循环外周阻力加大,引起血压上升,心、脑负荷加重,加上“秋燥”常引起体内缺水,导致血液黏稠度增加,极易诱发心绞痛、心肌梗死、中风等疾病。
慢性病秋天是胃病的多发季节,且深秋时节气温变化无常,胃肠道对寒冷刺激非常敏感,若不慎着凉,容易引起胃炎、胃溃疡等疾病复发,严重者可引起胃出血、胃穿孔等并发症。因此,有慢性胃病的人一定要注意保暖
呼吸道疾病